在兴义威舍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一副历经近90年、被当地村民五代人珍藏的马鞍,如今已成为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的“镇馆之宝”。这副马鞍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与英勇,更承载着当地百姓与红军之间深厚的情谊。
图为国家三级文物红军马鞍
图为马鞍印花
走进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一副军用马鞍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尽管岁月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细致的针脚、精美的印花、规范的配件以及羊毛填充物仍清晰可见。据中共兴义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科研信息科负责人费永丰介绍,从材质和做工来看,这副马鞍无疑是军用的,经专家组鉴定,它已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是陈列馆200多件展品中最精致、最珍贵的一件。
图为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
2022年,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落成,这副马鞍的收藏者余伦启老人决定将五代人珍藏了近90年的“传家宝”捐献给陈列馆。老人表示,自己年事已高,将马鞍交给政府保管最为妥当,希望它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得到妥善保存。
图为余伦启家
中央红军在贵州的征程,主要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四渡赤水出奇兵,二是兵临贵阳逼昆明。1935年4月16日至25日,中央红一、三、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在长征中经过黔西南境内。历时10天,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经过黔西南7个县及其中的3座县城、66个乡(镇)、300多个村,进行大小战斗16次。兴义就是“兵临贵阳逼昆明”的重要的区域,阿依、下德黑、蒿子冲几个村寨就是中央红军西出贵州挺进云南的最后几个村寨。
图为中央红军西出贵州挺进云南的最后几个村寨
红军长征过兴义,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图为费永丰老师正在讲解贺子珍受伤的故事
图为费永丰老师正在讲解红军长征的故事
费永丰告诉记者,1935年4月23日,贺子珍所在的干部休养连随着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发哈村。当时,威舍战斗正在打响,红军遭到敌机的轰炸。贺子珍在救下受伤的钟赤兵时身负重伤,身中17块弹片,被紧急转移到余家小院进行抢救。红军在余家设立了临时电台指挥部,并在余家埋锅做饭。余家五户人家纷纷拿出粮食支援红军,面对敌机的轰炸,余家停下手里打菜油、桐油的工作优先救人,展现了深厚的军民情谊。
余伦启说:“红军走的时候炊事员给了我们家钱,略比市场上的价值还要高一些,他们纪律很好,我们家筷子都没有不见一只。”
图为红军马鞍配件
硝烟散去后,余伦启的爷爷余学书带着儿子余兴培替红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副红军遗留下的军用马鞍。父子俩仔细洗净马鞍上的血迹,将其珍藏起来。期间,虽有红色文物收藏家出高价收购,但余家始终未肯割爱。
图为余伦启爷爷余学书的叮嘱
余伦启表示,他的爷爷曾反复叮嘱父亲:“此物贵如金,传留后代人,有朝一日到,见物如见人。”2011年6月,余家这座百年小院被文保部门评定为兴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2018年7月,它升级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余伦启老人就在这座小院里向四面八方的来客一遍一遍讲述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当地百姓与红军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他常告诫子女,要铭记历史,感恩红军。
如今,“红军村”已成为AAA级景区和黔西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黔西南干部群众不懈奋斗,开启新征程。
初审:雷婷景
复审:张 玮
终审: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