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黔西南州引进贵州德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试点开展红托竹荪室内种植。在企业的带动下,闲置农房变成了“智慧菌房”,当地红托竹荪产业也逐渐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竹蛋尖顶就成熟了,采收竹蛋时,你就拿个刀顺着它这个根部把它割下来,尽量不要把根给它提起来,以免影响后期生长。”
图为技术人员(左)指导李权波(右)采收红托竹荪
在万屯镇阿红村安置区村民李权波家的菌房里,技术人员正在指导他采收红托竹荪。这个菌房是他家去年11月底利用闲置房屋改造的,这段时间迎来首次采收。
李权波说:“我家总共种植了两排架子768筐红托竹荪。目前第一批已经采得一半了,采完再马上覆点土长起来再采第二批。第一季全部采完的收入应该在5万元左右。”
阿红村安置区共有围山湖库区、查白大道扩建等安置移民385户,安置房屋大多是三层半,面积在400平方米左右,一楼都是框架结构。贵州德荪农业结合阿红村种植红托竹荪的传统,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利用起来发展红托竹荪室内种植,把闲置房变成“智慧菌房”,红托竹荪也从户外种植变成室内立体种植。
图为闲置房屋改造后的“智慧菌房”
贵州德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文祥介绍说:“我们主要通过安装智能设备和设施,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促进竹荪的生长,提高产量和产值。”
这种种植方式采用省农科院研发的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即种植户购买菌包后,取掉包装袋,在种植筐里覆土就能够出菌,同时,省级科技特派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进一步降低种植难度。
图为“智慧菌房”里长势喜人的红托竹笋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省级科技特派员龚光禄告诉记者:“这是近几年贵州省农科院研发的新技术,连续四年成为贵州省的主推技术。我们会在种植前的选址、房屋改造、种植规模确定,在生长的关键环节,比如菌丝爬土、原基形成、采收阶段等,都会提供定期和跟踪指导服务。”
现在,阿红村已经发展了40多组红托竹荪室内种植。企业还采用现场培训、当地“土专家”“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带动更多群众参与。
图为红托竹荪室内种植技术培训
贵州德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勋表示:“种植户只要参与了全过程的管理和经营,就能掌握这套技术。我们把他当成公司的技术员,每带一个徒弟,公司就奖励2000元。这些‘师傅’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手把手地教,将技术传播给新的种植户。”
“经过几次培训会,我觉得还可以,种植也不难。我自己有闲置的房子,先种两组来看一下效果。”正在菌房里忙碌的万屯镇阿红村安置区村民李乾勇说。
采用新技术后,红托竹荪的种植周期增长为一年三季,弥补了冬季红托竹荪鲜品的市场空白。公司以每斤12元的保底价现金回收,随市场价格浮动但不低于这个价格,保障种植户无忧销售。
图为菌房里安装的智能设备和设施
万屯镇阿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光汉介绍:“一套安置房的一层可以种两组半红托竹荪,一组约等于室外三亩土地。红托竹荪价格高,收益比传统种植要丰厚得多,不仅盘活了村民的闲置房产,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渠道,同时也盘活了村委会的集体资产。”
据了解,贵州省食用红托竹荪种植面积近20000亩,黔西南州作为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近6000亩。贵州德荪农业以阿红村为试点,已经在兴义市、安龙县、兴仁市、普安县、册亨县等地带动了86户村民发展,总种植量达200多组,预计总收入将达1000多万元。目前,各地的红托竹荪陆续成熟,迎来丰收。
图为采收下来的红托竹荪
贵州德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文祥说:“从竹蛋到竹花,管理非常精细化。我们公司负责把老百姓种植的竹蛋集中收购,集中出花,统一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地的客户。我们计划以阿红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0公里范围,2025年的目标是带动1000户老百姓发展2000组种植,让更多老百姓在红托竹荪室内种植中受益,增加收入。”
初审:雷婷景
复审:张 玮
终审:韦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