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兴义市七舍镇革上村茶香氤氲,首届“古茶杯”手工茶大赛火热开赛。49名手工制茶匠人、22名红茶斗茶选手、19名绿茶斗茶选手齐聚一堂,以茶为媒、同台竞技,共同探索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次大赛聚焦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精心设置手工炒茶、红茶斗茶、绿茶斗茶三大竞赛单元。其中,手工茶比赛分两轮进行,涵盖从鲜叶处理到成品茶制作的全流程竞技。在手工炒茶赛场,选手们按照传统制茶工艺,对古树茶鲜叶进行处理,杀青、揉捻、干燥等每一道工序行云流水,茶叶在他们翻飞的指尖逐渐成型,变成了承载着匠心的成品茶,赛场内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在此次手工茶比赛中,有30余名选手来自七舍镇。“我们七舍镇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古茶树。我炒茶叶有50多年了,手工茶口感和机器炒出来的茶不一样,炒制手工茶主要是杀青温度要高,温度要达到200多度,后面用中火,烘干时火更要小一点,炒出来的口感才好。”来自七舍镇马格闹村69岁的张昌明告诉记者,参加比赛是为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把手工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今天能参加这次比赛很荣幸,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很高兴能和这么多高手一起比赛,通过比赛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制茶的工艺,每一个步骤都很关键,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制茶本领。这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制茶技艺,更好地宣传我们家乡的七舍高山茶。”七舍镇年轻一代的参赛选手付孝兴深有感触地说。
与此同时,斗茶比赛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前期收集的40余份红茶、绿茶茶样,由省、州、市组成的专家评审团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进行评审。手工茶制作完成后,同样由专家评委进行品鉴评分。
“今天的比赛整体评下来品质都比较高,参赛的茶品原料主要来源于七舍高山生态茶园,彰显‘古茶醇香’的地域特色,汤色透亮、滋味甘醇,印证了生态与工艺的双重优势。在技艺传承方面,多数作品都严格遵循了古法手工制茶,非遗技艺得以生态呈现;部分茶品创新融合现代工艺,在保留传统风味基础上提升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贵州省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部主任冯丹丽表示,这次比赛为大家搭建了技艺交流的平台,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茶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推动非遗技艺“活下来、传下去”。
经过激烈角逐,23名选手凭借精湛技艺脱颖而出,斩获荣誉。
“整个比赛现场气氛非常紧张,我把每次的加工都当做是对茶叶习性的研究机会。茶叶加工的技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手工制茶技艺的传承,第二方面是对黔西南州茶产业的创新发展。要把传承跟创新结合在一起,把经验变成一门技术,让它能够数字化、量化。咱们七舍有那么好的条件和资源,应该更多地为七舍茶做宣传、推广,让更多人认识我们七舍茶、接受七舍茶,然后爱上七舍茶。”荣获手工茶比赛一等奖的刘苇说。
“在今天的斗茶比赛中,我们合作社参赛的红茶获得了第一名,绿茶荣获了第二名。这份荣誉代表我多年做茶辛苦的付出得到了收获,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有义务传承和推广茶文化,让更多人领略七舍茶的魅力。”获奖选手廖永付说。
本次比赛以“传承弘扬技艺,品味古茶醇香”为主题,由兴义市总工会、兴义市交通运输局、七舍镇人民政府主办,兴义市产业技能培训基地等承办。
“通过比赛,旨在进一步夯实‘茶叶小镇’产业基础,弘扬继承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促进手工茶制作水平提升,加强制茶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挖掘制茶人才,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茶旅融合,进一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七舍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邓龙贵介绍,七舍镇茶叶种植面积为2.7万余亩,其中丰产茶园1.8万亩,年产茶120吨,年产值9000万余元。
这场比赛不仅是制茶技艺的巅峰对决,更是七舍镇千年茶文化的生动传承。未来,七舍镇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茶产业,擦亮“七舍茶”品牌,让茶香飘得更远,让匠心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初审:雷婷景
复审:张 玮
终审:韦文军